首页 > 通知公告

商洛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落实防汛救灾双2+5模式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05-08 15:25:07

各县(区)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商洛高新区(商丹园区)管委会、防汛抗旱指挥部,市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防汛救灾工作,压实各级各部门防汛救灾工作责任,以平战结合练应急本领,以能力提升促工作落实,持续推进全市防汛救灾“双2+5模式”各项工作措施的落细落实,形成全市合力抓安全度汛的“大应急”新格局,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动“两个机制”固化

聚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核心目标实现,细化落实临灾预警“叫应”措施,着力巩固提升防汛救灾“人盯人防抢撤”工作机制和常态化开展极端天气实战演练机制。

(一)优化防汛责任片区。各级要根据辖区灾害特点和防汛工作实际,充分运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已有数据成果,结合防汛救灾“人盯人防抢撤”工作机制和现有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优化镇(街道)和村(社区)防汛责任片区(网格),逐片区(网格)落实盯撤责任人并明确其工作职责,实行定格、定人、定责清单式管理。

(二)落实片长动态管理。各级要统筹整合辖区各方资源,建立完善“多元合一、一员多用、责任到人、选优退差”的片长选退机制,进一步夯实片长职责,实行挂牌上岗、奖优罚劣动态管理。每年汛前要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采取发布公示、悬挂明白牌等方式实行责任告知,确保每名责任人熟知其具体职责,群众熟悉盯撤责任人。

(三)强化预案修编演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充分考虑极端暴雨洪水等最不利因素,结合本地本行业工作实际,修编完善防汛相关应急预案(方案),重点明确职责分工、风险隐患排查、预警信息传递、风险管控、转移避险等内容,预案(方案)要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杜绝内容大而空、上下一般粗。预案(方案)修编完成后,要按程序、时限报批备案,并同步组织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要建立完善常态化实战演练工作机制,结合防汛工作实际,分层级、分行业开展常态化应对极端天气实战演练,镇(街道)、村(社区)组织以撤离避险为主的实战演练每年不少于2次,切实通过实战演练提升各级应对防汛突发情况协调指挥、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能力。

二、深化“五种能力”提升

深刻汲取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立足极端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和应对处置,深化“五种能力”提升。

(一)提升预报预警能力。各级气象、水利、水文、资源等部门,要加密和优化雨量、水位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站网布局,在充分发挥各类监测设施作用的同时,加强新技术应用和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自主研判,千方百计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强化预警信息和应急响应联动,建立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优化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信、村广播等多种方式全覆盖、多频次发布暴雨、洪水、泥石流等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和风险提示,确保第一时间将灾害预警信息和防灾避险措施传递到村、到户、到人。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能力提升方案和洪水灾害预警能力提升方案,加快推进暴雨、洪水等相关预警设施项目建设。

(二)提升应急指挥能力。各级安委办、防指办、减灾办要充分发挥同级政府的综合协调议事机构的牵头抓总作用和组织协调、指挥调度职能,明晰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对重大险灾情工作中坐镇指挥与靠前指挥关系,在防汛关键期要保证既有党政负责同志在指挥机构坐镇统筹协调,又有党政负责同志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坚决防止出现只关注点、不掌握面的问题,确保前方抢险有力、救援有序,后方指挥科学、协调到位。

(三)提升常态化应对能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抢撤能力提升方案,加强统筹谋划,健全责任体系、完善指挥机构、抓好培训演练,做到职责明晰、无缝衔接、协同联动,切实提升常态化应对极端气候灾害的能力。一是健全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市级领导包县(区)、县(区)领导包镇(街道)、镇(街道)领导包村(社区)、村(社区)干部包片区、片区长包户到人的五级包联责任体系,明晰每名包联责任人和工作职责。二是完善指挥机构。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镇级“六有”(即:有机构、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演练)和村级“三有”(即: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完善明确镇级防汛指挥机构和村级防汛工作小组职责职能,镇级防汛指挥机构日常事务应由承担应急管理职能的机构(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在防汛应急响应期间,镇级防汛指挥机构要整合人员力量,设立指挥协调、抢险救援、生活保障等防汛工作组,分工负责应对处置工作。三是抓好培训演练。持续深入学习《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和《陕西省防灾避险人员安全转移规定》,严格按照组织部门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培训的有关要求,制定好防汛相关年度培训计划,每年汛前至少组织1次防汛措施落实、应对暴雨洪涝灾害等业务培训,确保各级防指领导应急局和镇村负责人、业务干部、盯撤责任人等得到全员轮训。汛期,各级要针对不同灾害情景,分级组织开展实战演练,视情组织跨区域、跨部门防汛应急联合演练,达到磨合机制、完善措施、锻炼队伍、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提升抢险救援能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优化完善抢险救援能力提升方案,整合辖区武警、消防救援、公安、民兵预备役和社会救援救助队伍等各类力量,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承担辖区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县级防指要组建一定规模的应急队伍,镇(街道)按不少于30人、村(社区)按不少于10人的标准分别组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并为参与一线抢险救援的防汛责任人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资源、城管、交通、水利、应急、电力、通讯等部门要根据本行业领域应急实际,组建5-10人的应急救援队伍,确保一旦出现险灾情能迅速开展抢险救援。

(五)提升灾后重建能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灾后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灾害发生后,要系统梳理、全局考量显性短板和潜在威胁,科学制定灾后重建和生产恢复工作方案,细化任务分工,压实职能部门责任,结合实际确定各领域恢复重建工作的标准和时序,防止低标准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发改、财政、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电力、通讯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及时编报灾后恢复项目和方案,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并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及时到位。

三、提早做好防灾准备

紧盯防汛救灾“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工作目标,认真贯彻《陕西省防灾避险人员安全转移规定》,着眼“两个提前”,抓细抓实撤离避险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抓细隐患摸排。各级各部门要针对辖区、行业、系统内可能受暴雨洪涝灾害威胁的人群、车辆和重要财物等进行全面摸底排查,按照高、中、低风险逐一确定需要转移的对象,汛前进行核准核实,登记造册和重点标示,明晰并公示相关责任主体,确保各类风险隐患信息准确无误,针对性应急处置措施健全完善。

(二)抓实转移准备。各级各部门要扎实做好避险转移各项准备工作,明确撤离预警信号,科学确定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确保组织转移群众和重要财物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行动有序一是科学规划转移路线。提前科学确定转移路线,避开滑坡、塌方、桥梁等风险区域;转移避险责任人要提前熟悉安全转移路线,定期检查是否安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通过发放“明白卡”、张贴警示栏、开展全员演练等形式,必须将撤离组织人员、转移路线和安置点等重要信息告知危险区域群众。二是合理选取避灾安置点。进一步优化镇村避灾安置点的设置布局,临水、临坡、历史洪水淹没线以下的安置点必须剔除,镇级要规划1-2个安置人数不少于100人的集中避灾安置点,村级要至少规划1个安置人数不少于50人的集中避灾安置点,群众居住分散的可以就近、就高合并设置安置场所。根据需要,村组、片区可增设一些紧急临时避灾点,保障紧急情况安置所需。

(三)抓好转移组织。各级包抓、盯撤责任人要随时了解天气、洪水预报预警,按照预警信息和上级工作要求,对可能受到灾害严重威胁的区域及时发布转移避险指令,果断、迅速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打好提前量,贯彻好“提前2小时撤人”的工作要求。要加强转移安置人员的安全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紧急情况未解除前,严禁转移避险人员擅自返回撤出区域或者其他危险区域。

四、统筹抓好平战结合

坚持平战结合,立足最坏情况,以临战状态统筹抓好会商研判、隐患排查、物资储备和实战演练等准备工作,确保一旦出险能迅速开展防汛抢险救灾。

(一)加强会商研判。各级防指要进一步细化完善防汛会商研判机制,根据辖区灾害种类、特点和涉及的专业领域,组建相应的防汛救灾、抢险救援专家组,明确部门及专家的工作职责,确定会商程序和组织形式,适时组织会商研判,研究应急处置措施,真正把会商研判作为决策指挥调度的参谋助手作用发挥出来。

(二)加强隐患排查。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进防汛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改活动走深走实,进一步加强山洪灾害威胁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陡崖边坡、切坡建房、河道、堤防、水库(水电站)、尾矿库、低洼易涝点、旅游景区、学校、道路、桥梁、地下空间(商场、停车场)、排水管网等部位(区域)的防汛风险隐患排查,摸清风险隐患底数,对排查发现的各类风险隐患要全面梳理、建立台账,逐项进行风险识别评估,以高、中、低标识风险程度,细化整改措施、压实整改责任,限期整改到位。对一时难以整改到位的隐患,要落实责任主体,制定应急度汛措施,确保不出问题。

(三)加强物资储备。各级各部门要结合辖区和行业防汛特点,按照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储备更新各类防汛救灾应急物资。一是明确物资种类。县(区)储备的防汛救灾物资应包括袋类、铅丝、桩木、洋镐、铁锹等抢险物料,救生衣(圈)、安全帽、雨靴、雨衣等救生器材,发电机、应急照明设备、抽水泵等抢险机具设备,卫星电话、对讲机、喊话器、手摇报警器、铜锣等应急通信设备和帐篷、折叠床、被褥等生活保障物资,在满足当地一般防汛抢险和安置保障需要的同时,可根据实际增加储备冲锋舟(艇)、土工布类、砂石料等物资。镇(街道)和村(社区)主要储备一定数量的救生器材和袋类、桩木、铁锹、发电机、便携式照明灯、应急通讯报警等适合当地特点的物资。避灾安置点物资储备以生活保障物资为主,每处避灾安置点根据安置人数,储备帐篷、折叠床、被褥、应急照明设备、救生衣等物资,储备2-3天的饮用水、应急食品及一定数量的医疗防疫用品。城镇低洼地带和地下区域空间(车库、商场、人防工程等)应就近储备一定数量的防洪挡板、防水沙袋等物资,以备急需。行业部门要立足行业防汛实际,针对性储备满足行业防汛抢险救灾需要的物资、器材和机具设备。二是规范物资管理。加强防汛救灾物资日常管理和动态监管,按物资特性分类存放、专人负责、专职保管,建立物资台账档案和管理制度,定期对防汛救灾物资进行维护保养,该充电的充电,该检修的检修,以备急用。汛期防汛救灾物资品种、数量等储备有变化或动用的,应及时申请补充,汛后及时进行盘库清点,核对账目,按程序回收、返还和核销报废。三是优化储备布局。科学设置防汛抢险物资存放点,优化物资调运方案,对重点河段、水库、低洼易涝点、地下空间等部位,防汛抢险物资要提前就近存放,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运得到、用得上,全面提升应急物资保障服务水平。

(四)加强实战演练。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平战结合”的原则,针对可能出现的特大暴雨、超标准洪水、严重内涝等极端情况,组织开展相应的实战演练。综合演练由各级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内容涵盖监测预警、启动响应、转移避险、排涝抢险、救援安置等科目;行业部门演练由本行业部门组织,水利部门以涉水工程调度抢险、山洪避险转移等为主要内容,资源部门以地质灾害抢险、人员转移避险等为主要内容,住建、城管部门以城镇内涝抢险及威胁区域人员、车辆转移避险等为主要内容,应急部门以尾矿库抢险、人员转移避险等为主要内容,文旅部门以旅游景区抢险、人员转移避险等为主要内容;基层演练以“人盯人”避险转移安置为主要内容。实战演练要提前精心谋划,依据预案编写好演练方案或演练脚本,通过实战演练进一步检验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五、强化跟踪督导问效

各级各部门要及时总结梳理和宣传推广防汛救灾“双2+5模式”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优化工作机制。要加强落实“两个提前”、做好“五个平时”的督导力度,强化检查和问责,在“五种能力”提升上下功夫,压实行业部门监管责任,特别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核心责任。同时,要加强推动防汛救灾“双2+5模式”落地落实的相关纪律要求,对工作不力、失职失责造成损失的严肃追责问责。

 

 

商洛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2023年5月4日


微信